一、第一步:精準采樣 —— 捕捉待檢測空氣樣本
PMB100 的工作始于 “空氣采樣系統",核心組件是微型無刷采樣泵與精準流量控制器。設備啟動后,采樣泵以 2.83L/min(可調節 1-5L/min)的恒定流量,通過直徑 15mm 的采樣口吸入待檢測空氣 —— 流量控制器會實時監測氣流速度,若因管路彎折、采樣口堵塞導致流量波動,系統會自動調整泵體功率,確保每分鐘吸入的空氣體積精準一致(這是后續計數準確的基礎,符合 ISO 21501-4 粒子計數標準)。
吸入的空氣會先經過預過濾濾網(孔徑 10μm),濾除毛發、大顆粒灰塵等雜質,避免其進入核心檢測模塊造成堵塞或損傷,隨后潔凈的空氣樣本進入下一環節。
二、第二步:粒子分離 —— 按粒徑篩選目標顆粒
經過預處理的空氣樣本,會進入激光散射檢測腔—— 這是 PMB100 的核心部件,內部包含 650nm 紅色半導體激光發射器、光學透鏡組與遮光板。激光發射器發出的平行激光束,會被透鏡組聚焦成直徑 0.5mm 的 “檢測光斑",空氣樣本從光斑中心勻速穿過;同時遮光板會阻擋直射激光,僅允許被粒子散射的光線進入后續光學組件。
當空氣中的粒子(如 0.3μm、0.5μm 粒徑顆粒)穿過光斑時,會因 “米氏散射效應" 向四周反射激光 —— 粒子粒徑不同,散射光的強度與角度也不同:粒徑越大,散射光強度越強,且更多光線會沿原激光方向向前散射;粒徑越小,散射光強度越弱,且光線更易向側面擴散。設備通過多組光電二極管陣列(分別對應不同散射角度)捕捉這些散射光,初步實現 “按粒徑分離信號" 的效果。
三、第三步:信號轉換 —— 將光信號轉為電信號
捕捉到的散射光信號,會被光電二極管(如硅基光電二極管)轉換為微弱的電流信號—— 例如,0.5μm 粒子產生的散射光,會使對應角度的光電二極管產生約 10μA 的電流,而 0.3μm 粒子產生的電流僅約 2μA。但此時的電流信號極其微弱,易受環境電磁干擾,因此需要經過信號放大電路(增益可調)將電流信號放大 1000-10000 倍,轉化為可識別的電壓信號。
隨后,信號甄別電路會根據預設的 “粒徑 - 電壓閾值"(如設定 0.3μm 對應 50mV、0.5μm 對應 150mV),篩選出符合檢測需求的電壓信號 —— 若某一電壓信號超過 0.3μm 對應的閾值但未達 0.5μm 閾值,則判定為 0.3μm 粒徑粒子;若超過 0.5μm 閾值,則判定為 0.5μm 粒徑粒子,以此實現不同粒徑粒子的分類識別。
四、第四步:數據處理 —— 輸出計數結果與分析
經過甄別的電壓信號,會被傳輸至設備的微處理器(MCU) ,微處理器會按 “單位體積內粒子數量" 的邏輯進行計算:結合采樣泵的恒定流量(如 2.83L/min)與采樣時間(如 1min),先算出總采樣體積(2.83L),再統計該體積內不同粒徑粒子的信號次數(一次信號對應一個粒子),最終換算為 “每立方米空氣中的粒子數量"(單位:pc/m3)。
計算完成后,結果會實時顯示在設備屏幕上,同時可通過 SD 卡或數據接口導出 —— 導出數據不僅包含各粒徑粒子濃度,還會記錄采樣時間、流量、環境溫度(內置溫度傳感器)等參數,方便后續追溯與分析。此外,若檢測過程中出現流量異常、激光強度不足等問題,微處理器會觸發報警功能,通過屏幕提示或蜂鳴器提醒用戶,確保設備穩定運行。
綜上,PMB100 通過 “采樣 - 分離 - 轉換 - 處理" 的閉環流程,將無形的空氣顆粒轉化為可量化的數據,其核心優勢在于激光散射技術的精準性與流量控制的穩定性,這也是它能適配無塵車間、實驗室等場景的關鍵。